导读: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夏至这天,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,几乎直射北回归线,所以说夏至时候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。
那么,夏至是什么意思是夏天到了吗?想知道夏至是不是代表夏天已经到了,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。
夏至是什么意思是夏天到了吗夏至是炎热的夏天来临的意思。
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为夏至,此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,几乎直射北回归线,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。
夏至之后,阴气始生,阳气开始衰退。
“不过夏至不热”,“夏至三庚数头伏”。
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,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,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,大约再过二三十天,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。
夏至是不是代表夏天已经到了不是。
夏至到了并不是夏天到了,一般来说,立夏象征着夏天的到来,所以准确来说,夏天到来应该是以立夏为准。
夏至,古时又称“夏节”、“夏至节”。
古人说:“日长之至,日影短至,至者,极也,故曰夏至”。
太阳运行至黄经90°时为夏至交节点,一般在公历6月21~22日交节。
夏至这天,太阳直射北回归线,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,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。
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,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。
夏至的由来据《恪遵宪度抄本》:“日北至,日长之至,日影短至,故曰夏至。
至者,极也。
”夏至不是夏天开始的意思,“夏”代表夏天这是没错的,但是“至”不是到来的意思,至,乃极也。
大白话就是最,夏至的意思是夏季白天最长对的一天。
夏至是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,几乎直射北回归线,此时,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。
在北京地区,白昼时数可长达15小时。
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多,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。
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。
公元前七世纪,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,就确定了夏至。
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(或22日)开始,至7月7日(或8日)结束。
夏至这天,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,几乎直射北回归线(北纬23°26),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,且越往北昼越长。
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,杭州市为14小时,北京约15小时,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。
夏至以后,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,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。
民间有“吃过夏至面,一天短一线”的说法。
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。
夏至下雨有什么说法吗在民间,尤其对于农民来说,是最忌怕在夏至日这天有雷雨天气。
民谚称:“夏至有雷,六月旱;夏至逢雨,三伏热。
”这对于靠天吃饭的农家人来说,无论是干旱还是伏热,都是会影响农作物的收成的`。
所以,在旧时,人们希望在夏至里别打雷、别下雨。
夏至“忌雨”的习俗,其实就是一种对气候期盼。
古时农家把夏至半个月分为头时(前三天)、二时(中间五天)和末时(后七天),农人最怕的就是“时中下雨”和“时末打雷下雨”,为此“慎起居、禁诅咒、戒剃头,多所忌讳”(《清嘉录》)。
这些习俗,反映了古代农民“靠天吃饭”的无奈处境,因为夏至半个月内打雷下雨,多半具有暴雨特征,对农作物生长弊多利少。
而夏至半月过后,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时节,作物开始需要水分了,所以农家都盼望老天能及时下雨。
至今,我国许多农村还流传着这样的气象谚语:“二十分龙二十一雨,石头缝里都是米。
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