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秋交替 或诱发结肠过敏

时间:2024-10-17 15:01:05

现在正处夏秋交际,一场秋雨一场寒,气温变化较大,忽凉忽热,考验着人们的适应能力。

同时也是唿吸系统、皮肤疾病,特别是肠胃“急”病的易发期。

为什么夏秋交替患胃肠道疾病的人数会如此之多? 主要原因有三个:天气凉爽了,人的食欲增加,致使胃肠负担加重,功能紊乱

昼夜温差较大,稍不注意就易引起腹部着凉,或诱发结肠过敏,使肠蠕动增强而导致腹泻

秋季人体免疫功能会有所下降。

人体受到冷空气刺激后,血液中的化学成分组胺酸增多,胃酸分泌增加,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,使身体抵抗力和适应性随之降低,都极易引发肠胃疾病。

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夏秋交际极易发作的疾病——慢性结肠炎。

慢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(chroniccolitis),是一种慢性、反复性、多发性、因各种致病原因导致肠道的炎性水肿,溃疡、出血病变。

狭义而言指溃疡性结肠炎。

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,病变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,常见部位为乙状结肠、直肠,甚至整个结肠。

本病特征是病程长,慢性反复发作,以腹痛、腹泻为主要特征,黏液便、便秘或泄泻交替性发生、时好时坏,缠绵下断,可见于任何年龄,但以20~30岁青壮年多见。

发病原因慢性结肠炎的病因复杂,最常见的病因是非特异性结肠炎,如肠易激综合征、炎症性肠病、肠菌群失调、小肠吸收不良等。

一般认为和感染、免疫遗传、环境、食物过敏、防御功能障碍及精神因素有关。

1、慢性腹泻腹泻程度轻重不一,轻者每日排便3~4次,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

重者可每1~2小时一次。

部分患者可有夜间腹泻和(或)餐后腹泻。

直肠严重受累时,可出现里急后重感。

粪质多呈煳状,混有大量黏液,甚至带脓血。

2、反复腹痛腹痛多为慢性,时轻时重,有时腹痛先于腹泻,有时伴有发热、恶心、腹胀、食欲减退等症状,腹痛可为脐周或左下腹。

3、其他表现偶尔表现为关节炎,虹膜睫状体炎,肝功能障碍和皮肤病变。

由于长期发作,患者往往表现为体重减轻和面色苍白,在疾病活动期腹部检查时结肠部位常有触痛。

可能有急腹症征象伴发热和肠鸣音减少的现象,在急性发作或暴发型病例中尤为明显。

临床表现检查1、纤维结肠镜检诊断上主要依靠结肠镜检,因为90%~95%患者直肠和乙状结肠受累。

镜检中早期病变可见肠黏膜有多发性糜烂或浅表性溃疡,可看到充血、水肿的黏膜,脆而易出血。

在进展性病例中可看到溃疡,周围有隆起的肉芽组织和水肿的黏膜,貌似息肉样,或可称为假息肉形成。

在慢性进展性病例中直肠和乙状结肠腔可明显缩小,为明确病变范围,目前常用结肠镜作全结肠检查,同时作多处活组织检查以便与克罗恩病性结肠炎鉴别,组织活检病理诊断是慢性结肠炎的“金标准”。

2、气钡灌肠双重对比造影在钡灌造影中可见到结肠袋消失,肠壁不规则,假息肉形成以及肠腔变细、僵直。

有腹部征象的病例忌作钡剂灌肠检查,而应作腹部X线平片检查,观察有无中毒性巨结肠、结肠扩张以及膈下游离气体征象。

3、粪便检查大便常规见红、白细胞及少量脓细胞,检测粪毒素,并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的培养,便培养无痢疾杆菌及阿米巴原虫,若能找到致病菌,是慢性结肠炎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。

4、血液生化检查可见电解质紊乱,常有低钾、低钠及低蛋白血症,血清蛋白可低于30g/L,白细胞计数可高达2万以上,且以中性细胞为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