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的特点与养生保健 但不可用过凉的水冲澡

时间:2018-12-12 12:06:49

夏季是四季中最热的季节,最大特点就是高温、高湿,烈日炎炎,酷热蒸腾,暑湿弥漫,闷热难耐。

人生活在天地之间,感受暑湿之邪,如不能适应其变化,适时地调理则极易生病。

一、在夏季,人会发生哪些变化呢?1、 阳气旺盛,人体的气血运行畅达于外,而趋于体表(如,小磕碰、皮肤小瘢痕等)

2、炎热使人的腠理常开,津液外泄,汗出明显

3、炎热使体表血管扩张,体内脏器的血流量减少,胃肠功能减弱而出现食欲不振、口无味

4、炎热使人体力消耗大、睡眠减少且质量差,从而表现为疲乏无力、易打盹。

正如俗话所说:“春困秋乏夏打盹”。

二、夏季的养生原则主要体现在: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。

因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,要顺应自然,在日常生活中,无论是饮食,还是起居、运动,都要掌握一个“度”,这个“度”就是中庸之道,凡事既不要太过,也不能不及,这就是“中庸”。

具体怎么做呢?外要防暑降温,内要注意保护阳气。

1、夏季要避暑夏季气温高、闷热,日照时间长,空气的相对湿度比较大,对人的情绪影响极大,使人容易产生烦躁、易怒等情绪,再加上天气炎热,人体各部分的生理功能都在紧张的运行,很容易使人中暑、休克,所以,要避暑,关键在“避”。

夏季炎热,出汗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,但是一定要勿使汗出过多,“汗为心之液”、“暑易伤气”,暑热多汗令人头晕胸闷,心悸口渴,恶心,甚至昏迷。

剧烈运动或劳动,也会导致大汗淋漓,要注意加强防护,既要保证正常的工作、劳动、锻炼,也要消暑防病,保持身体健康。

出汗过多时,可适当饮用盐开水或绿豆盐汤,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。

2、夏季的精神调养夏季一定要保持情绪稳定,使心境处于平和的状态。

要神情气和,快乐欢畅,胸怀宽阔,精神饱满,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,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,以利于气机的通泄。

3、夏季的起居调养夏季作息,宜晚些入睡,早些起床,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。

午饭后,需要安排午睡,一可避炎热之势,二可使人恢复疲劳。

酷热盛夏,每天洗一次澡,是一项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。

不仅能洗掉汗水、污垢,使皮肤清爽,消暑防病,而且能够锻炼身体。

但不可用过凉的水冲澡。

4、 夏季的运动调养夏天,劳动或体育锻炼时,要避开烈日炽热之时,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,注意不宜做过分剧烈的运动。

更不要运动后立即用冷水冲头、沐浴。

否则,会引起寒湿痹证、“黄汗”等多种疾病。

5、夏季须防中暑夏季酷热多雨,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,易导致中暑,表现为全身明显乏力、头晕、胸闷、心悸、注意力不能集中、大量出汗、四肢发麻、口渴、恶心等症状,发生中暑,应立即将病人移至通风处休息,给病人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,若用西瓜汁、芦根水、酸梅汤,则效果更好。

三、夏季预防中暑的方法1、合理安排工作,注意劳逸结合,睡眠要充足

2、避免在烈日下过度暴晒

3、 注意室内降温;不在空调下快速冷却、室内外温差不宜太大,一般在6—8度较为合适

4、防暑饮料和药物,如绿豆汤、酸梅汁、仁丹、十滴水、清凉油等。

还要注意:不吹过堂风、不在星月下露宿、不直吹电扇空调等。

四、夏季的调养1、省苦增辛夏季饮食宜清淡、宜荤素搭配、宜定时、宜卫生、忌冷饮。

有人主张夏天应少食苦味,多食辛味。

唐·孙思邈主张:“夏七十二日,省苦增辛,以养肺气”。

中医认为:五味入五脏,苦入心,辛入肺,所以在夏季,人们要少吃苦味的食物,以防心火克肺金;多吃辛味的食物,辛味入肺,助肺气,肺强则可防肺被心克。

2、多吃瓜果夏季出汗较多,则盐分损失较多。

若心肌缺盐,搏动就会失常。

宜多食酸味,如番茄,以收敛固表;多食咸味宜补肾养心。

补充水分,多吃瓜果:瓜果的90%为水分,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。

如西瓜、黄瓜、冬瓜、甜瓜、菜瓜、苦瓜、丝瓜、番茄等。

3、注意卫生夏季气候炎热,人的消化功能较弱,夏季致病微生物极易繁殖,食物极易腐烂、变质。

夏季吃菜要注意吃新鲜蔬菜,还要特别讲究饮食卫生,如不注意则肠道疾病容易发生。

因此,谨防“病从口入”。

适当食用具有一定杀菌作用的蔬菜,如:大蒜、洋葱、大葱、青蒜、蒜苗等。

4、少吃冰凉夏季可适当的吃一些冰糕、冰水、冷粥,但不可过量。

中医认为:夏月阳气在外,伏阴在内,饮食不可过寒,过寒则伤脾胃,引起腹泻、腹痛。

《黄帝内经》记载:“形寒饮冷则伤肺”,夏季的寒凉之气,常常藏伏于体内,到秋冬天寒之时,被外寒引发呼吸道疾病:咳嗽、哮喘;关节疾病:关节疼痛、怕凉;消化道疾病:腹痛腹泻等。